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一种声音] 无耻不过孙中山(感谢网友校正)

| 人围观 |

一本堂2025-05-01 17:36:52

前言导读:
        这篇文章的正文,是孙中山的黑料,来源于“老蛮频道”这个博主的同名视频,分为上下集,我都合并在一起了。
        但是这些黑料有多少是真的呢?我觉得只有6成。——例如孙中山文凭造假、无证行医这一点,很多历史专家都考证过了,孙文并没有如此不堪。
        而老蛮这个人呢,比较偏激,很多时候为黑而黑,完全是为了立场而讲话,并不顾及客观事实。
        但是我仍然把视频整理成文章,转发到这里来。为的就是“起底”孙中山。从一个完全的反面,来论证孙中山的虚假人设。

        前几天我转发了“起底郭文贵”,在那个文章下,就有人说“郭文贵是个枭雄,如果时势再来,就是当代的孙中山。”——我心说,孙中山也不是什么好人呀,大家还是太迷恋救世主了。如今中华之祸烈,有 1/3 的责任在孙中山。(另外1/3在毛泽东和共党,剩下1/3在于助纣为虐、麻木不仁的民众,包括你我他。——中华民族的命运完全是咎由自取的,因果报偿。)
         正如大陆的民众,总有一天要真正认识毛泽东、真正的反思文革,认知到自己身上背负的血债和责任(是的,我认为文革的责任不仅仅是老毛的,在坐的每一位中国人,都有责任),才能真正的觉醒一样。台湾的民众,也要真正的认识孙中山,要知道这个人渣是如何一步一步把中华文明带到这个坑里的。真正认识这些人物的本来面目,才能反思自我,“择其不善而改之”。而不是单一的为了立场而站对,为了偶像而盲目尊从,这才是人类能够觉醒的第一步。
        在正文贴出来之前,我先做一个结论。孙文的人生是 2分功,8分过。——那2分功,算是推翻满清。但是满清真的是他推翻的吗?他没有流过一滴血,甚至还有贪污革命经费的嫌疑。他只是一个“冒功”者。但是既然大家都这么说,姑且算是。
         但是孙文勾结日本、苏联卖国。妒忌北洋政府而破坏统一。打击陈囧明夺权,破坏地方的民主自治。一件一件算来都是过。还别说爱好萝莉,淫人爱女了。好了,废话不说,正文来了。


[正文]
无耻不过孙中山【上集】欺世之贼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对孙中山这个人物的理解是塑造近代史观的基础。这么说吧,一直以来,对孙中山这个人的错误解读是当代的中国人在寻求民主与自由的道路上一直走在错误方向的重要原因。孙中山坑蒙拐骗的所谓革命经历以及胡扯八道的三民主义居然被当成了追寻民主与自由的典范和指引。而这种错误的指引将后代的中国人带上了一条通向绝境的不归路。不认真地理清孙中山的遗毒,中国人就永远也走不上真正的民主与自由之路。

孙中山1866年出生于广东中山,他早年家境贫寒,生活艰苦,只断断续续地读过两年私塾,算是勉强认识几个字。十三岁的时候,孙中山一家实在穷得受不了,大部分家人远渡檀香山谋生,在此期间,孙中山又零零碎碎地读了两年西式小学。注意,这个时候的檀香山还没有正式并入美国并改名为夏威夷。檀香山此时实施的还是农奴体制,孙家通过艰苦的努力,成功地购买了几块地,成为了当地的小农奴主。1883年,17岁的孙中山因为一定要信教的原因,跟在檀香山的家人闹翻,辗转回到了广东。这个时候的孙中山理论上已经成年,但是他不愿意出去工作,于是在夏威夷的家人的资助下,他又在三所香港和广州的中学读了四年书,在每所中学都属于瞎混一两年就跑的那种,期间经常一旷课就是几个月,还是相当于啥都没学到。1887年,已经21岁的孙中山一事无成,没拿到正式的中学文凭,当然,他也没法考虑任何正规的高等学校。但是孙中山依然不肯出去工作,一门心思地要继续啃老。于是他去香港读了个野鸡医学院,香港西医学院。这所学校没有在当时的香港当局正式注册,也没有完整的课程表,连正式的学历证书都没有。但是孙中山在这样根本不需要上课的野鸡学校混得很开心,一混就是五年。到1892年,孙中山已经26岁,在当时来说,已经属于中年人了。他实在没有借口再啃老,于是被迫从这所野鸡学校毕业。

总结起来就是,孙中山从未接受过系统性的正规教育。从他的童年,一直到青年时期,都是在到处流荡,东一榔头西一棒锤,而谋生手段就是靠啃老。他的知识体系零碎杂乱。既没有完整的东方诸学训练,也没有系统的西方科学体系。大致上就是半桶水,不要说大学文凭,连中学文凭都没拿到。走出野鸡学校校门的孙中山当然申请不到行医执照。他又不愿意找份正经活干,于是孙中山在港澳地区游荡,到处当无证医生,时不时就因为非法行医,被港英政府和澳葡当局抓起来罚款。就这么混了两年,孙中山实在混不下去了,于是他决心走一条新路--从政。各位,这个时候你们需要有一个基本概念,1894年的中国并没有废除科举。普通人要从政,就是从考秀才开始,一步步考上去。在当时来说,这就是从政的正途。然而孙中山根本就没有儒学的基础,考科举对他来说根本就走不通。当然不回儒学其实也没关系,在当时的满清朝廷,对于新学,也就是现代类的学校,也打开了做官的门路。只要是正式的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向朝廷申请一个职务,在府县衙门做个吏员什么的,都是很方便的事。尤其是当时的广东,各处衙门都在大量招收有正式学历的新学学生,有中学文凭都可以,可以说来者不拒。然而孙中山当然也拿不出这份学历文凭。

不过孙中山没有放弃,他想到了一个投机取巧的法子,给李鸿章上万言书,以此达到功名钓誉的目的。他这份万言书,基本上都是无病呻吟的办学校修铁路开工厂之类的陈词滥调。当然了,孙中山对于这种大型基建活动到底需要多少投资,资金从何而来又如何归还,完全是一点概念都没有。也就是说,一份长达万字的建议书从头到尾都是空话套话,不涉及任何可行性的分析。但是有趣的地方在于,孙中山在早年的到处游荡期间认识了不少人,他居然找到了关系,打通了晚清着名开明官员盛宣怀的门路,把这份渣烂的万言书递到了李鸿章跟前。李鸿章这种着名实务派官员,对这种毫无可执行性的空口白话当然毫无兴趣,丢到一边就不再理睬。然而这次毫无意义的上书,在孙中山的自我包装和自我宣传之下,变成了民间有志之士的逆耳谏言,被腐朽的朝廷否定的重大社会事件。孙中山将自己打扮成忠言不受采纳反被打压的受害者,自费把这份万言书到处登报发表,还在广东到处演讲。而广东一带的知识界,也纷纷将孙中山视为有理想有抱负的政治精英。孙中山打蛇随棍上,自此以广东民间意见领袖自居。就这么自我吹嘘了大半年,孙中山发现仅仅只是充当民间意见领袖,一分钱都挣不到,社会声望无法转化为实际的收入。于是他发动中山老乡和自己到处游荡时认识的学渣同学群体,组建正式的政治组织“兴中会”。

在这个时候,不学无术的孙中山必须要尝试说明自己的政治理念了。然而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没有任何社会阅历和系统知识的孙中山,当然不可能提出任何像样的政治理念。后来的民国政府,为了美化孙中山,声称孙中山在创建“兴中会”之时,就提出了所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合众政府的口号。然而今时今日资讯发达,我们可以轻易地找到“兴中会”章程1894年的原始版本,其中有关“兴中会”的创建目的只有八个字,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这个需要维持的国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看起来就莫名其妙。后面那几句,是说中国受了其他国家的欺负,原因是朝廷为外交流不畅,老百姓求告无门。所以要创建这个“兴中会”,帮老百姓求告无门,从这些话的意思上来看,看起来这个要维持的国体也还是满清朝廷。至于什么创建合众政府这种话,在”兴中会”章程的原始版本和此后的各版中,统统都没有出现过。当时参加过“兴中会”的老人留下的各种版本的回忆录,也没有记载所谓创建合众政府的秘密誓词或者入会口号。这个时候的孙中山在政治知识的储备上,可能比政治白痴稍微强点,但也强得有限,对于政府的组织形式根本一丁点的了解都没有,估计连合众政府这个词都没听说过。当时的“兴中会”章程最关键的,最具有可执行力的条款只有第二条,入会要交五块银元。也就是说,孙中山要用一份莫名其妙毫无政治方向可言的入会章程来收割信众了。

在他最初的设想里面,是连造反这件事都没明确提出过的。“兴中会”的宗旨含混模糊,说是政治上的改良派都可以。按孙中山原本的设想,这个“兴中会”能够收割到几百银元也够他用了。这个组织的创始会员确实也就是百把来人。不过孙中山没想到的是,他的这番举措恰好迎合了当时正苦于寻找政治纲领的广东洪门的需求。广东洪门阴差阳错之下,变成了孙中山收割到的最大的一颗韭菜。就十九世纪末期来说,乃是洪门势力最盛之时。他在东南亚的分支以公司形式活动,和顺、大港和三条沟这三家洪门企业,控制了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命脉,大宗商品运输,香料的种植和贸易,全都由这三家公司垄断。他们的会众以百万计,武装人员总人数以十万计,甚至还曾经独立建国。这个时候的东南亚洪门对处于黑暗腐朽的满清政权充满了仇恨,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从南洋调回广东,意图发起反清起义。洪门反清已经反了近三百年了。即便是太平天国起义与大成国起义的背后,都有着无数洪门英烈的身影。然而恰恰就是在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洪门的精英们意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洪门极度缺乏统一的政治纲领。所谓反清复明,只不过是一个斗争口号,并不足以发动民众凝聚人心。明朝都已经亡了快三百年了,资本主义都已经发展一百多年了,复明干什么?由于缺乏政治纲领,洪门在与太平天国的客家领袖的权力斗争中毫无疑问地败下阵来,洪秀全、杨秀卿等人只不过是提出了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这种非常弱智的口号,就把洪门的精英们驱赶出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团队。此后,洪门自己起义,在广西创建大成国,也无从动员民众扩张势力,只能困守广西一隅,最后黯然失败,连浪花都没能翻起来。恰恰就在这个时候,孙中山走进了洪门的视野。

这位学渣虽然也没有任何像样的政治主张,但是他又搞万言书,又搞演讲会,还搞了个“兴中会”这种会社出来,表面上看起来还挺懂政治。洪门这帮热血上头的文盲,也没有什么现代政治知识储备,对于国体政体的种类反正也分不清楚。当时的广东本来就是文化沙漠,除了孙中山也实在找不到其他人合作了。于是洪门主动提出跟孙中山结盟。1895年,洪门与孙中山在香港合作成立了“兴中会”香港分会。各位,你们必须清晰地理解一件事,1895年的孙中山虽然已经年满29岁,就当时的国人来说其实并不年轻了。然而此时的孙中山没有经过任何像样的人生磨练。身为一个学渣,他的人生经历只有三件事,啃老、在各种学校瞎混以及短暂的非法行义。他没有组织经验,没有动员经验,没有政治经验,当然也没有战争经验。可以说当时的孙中山即使作为一个小型企业的部门主管都不够格,更不要说主持造反这么大的事了。可惜的是,洪门基于起义,根本就没给自己留下时间好好地考察孙中山到底有几斤几两。

1895年10月,就在双方达成合作的当年,洪门就决定发起广州起义。但是这场起义整个就像是一场笑话。首先是起义的第一领导人选,洪门与孙中山之间就产生了巨大矛盾。由于武装力量基本掌握在洪门手里,最后决定由洪门的杨麒云担任最高领导,然后“兴中会”决定兵分数路围攻广州。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由杨麒云带着,从香港出发,其他队伍由孙中山带着,在广州外围候命。然而两边信息不畅,孙中山带着人在广州郊区猫了两天,惊吓得不行,于是临时决定终止起义,在香港的杨麒云不同意。两边通过明码电报交流了几回,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对于造反这种事来说,如此儿戏简直就是瞎扯淡,啥秘密都要暴露了。最后杨麒云不管不顾,还是带着人马坐船到了广州,还没上岸就被广州清军给包了饺子,其一部队全军覆没,杨麒云与孙中山仓皇出逃。第一次合作就沦于彻头彻尾的失败,算是在广东洪门和孙中山的心底都埋了根子,这可以说是双方在后来彻底闹翻的根源。

广州起义失败后,杨麒云在日本藏了一段时间,但是他始终都是坚定的革命者,不可能就此放弃起义。1900年杨麒云回到香港,参与发动三周田起义,这次起义我们下面马上就会讲到。1901年1月,杨麒云在家中被满清朝廷派兵暗杀,而孙中山在广州起义失败后被吓破了胆,从此之后,孙中山拿着给起义筹措的一款,到欧美日各国游历去了,一直到1911年满清朝廷被推翻,孙中山再没有踏足中华大地一步。看清楚了,从1896年广州起义失败,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没有再踏足中华大地一步。当然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孙中山找到了以革命的借口找海外华侨募捐这条财路,从此彻底摆脱了穷苦生活,变成了花天酒地的有钱人。这算是他个人在事业上取得的最大成功。各位,说到这里,你们有必要再重新审视孙中山这个人。他的人生经历非常短暂和贫乏,童年时期无非就是各种穷苦,少年时期到了檀香山,接触的也不过是落后的农奴体制。青年时期回到国内,主要也就是在诸多中学和野鸡大学里瞎混。孙中山对中国根本谈不上了解。他不可能了解中国的政治规律和朝廷的运作机制,不可能了解民间的组织形态和社会心理。当他基于敛财的目的组建“兴中会”之后,莫名其妙地跟洪门搭上了线,从此被迫开始接触革命这件事之后,他被吓得魂不附体,从此不再踏足中国,而是搞起了所谓离岸革命,在海外割爱国华侨的韭菜。

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孙中山都不具备领导中国走出千年苦难的条件。在洪门这边,当然不可能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广州起义就放弃造反。1900年10月,惠州洪门领袖郑世良在三周田,今深圳大小眉沙一带发动起义。话说郑世良这位仁兄,算是被孙中山坑得最惨的一位。他出身洪门世家,跟孙中山一起在香港读过野鸡学院,算是同学关系。这位仁兄相信了当时正在日本与台湾等地夜夜笙歌的孙中山瞎扯的蛋,深信孙中山有钱有能力,能够为起义军提供军火给养。结果起义爆发之后,郑世良惊讶地发现,孙中山所谓的军火仓库里装的就是一堆废铁。当然孙中山言之凿凿,他是被日本不良商人给骗了。也就是说,孙中山买了一批垃圾,并且根本不开箱验货就拉进仓库,然后转头就忽悠洪门英雄发动起义。这不是瞎扯蛋吗?这种事的恶劣程度,基本上就等同于公然诈骗了一笔起义经费。郑世良不甘心起义就此失败,带着数千拿着木棍的义军在惠州一带打了十二天游击,终于因为补给缺乏,黯然解散队伍。郑世良逃往香港,1901年7月被满清朝廷派人暗杀。这场悲剧之后,广东洪门与孙中山之间就算是翻了脸,再指望两家之间达成合作已经不现实了。孙中山于是转过头来,开始忽悠美国与东南亚地区的洪门。此前忽悠广东洪门发动的两次起义,居然成为了孙中山包装自己的革命案例,成为了他热心革命勇于战斗的证明。

然而当时的信息交流实在是困难,国内的当事人死得死、逃得逃,孙中山的谎言也很难被识穿。1904年1月,孙中山在旧金山正式加入美国洪门致公堂任职洪棍。这算是美国洪门的执法长老,一个荣誉性的职位。但担任这个职位之后,孙中山就在海外华人之中窃取到了真正的声望,并能够组建自己内核班底,黄兴、宋教仁、胡汉民等真正的鹰界人物,就是在此之后聚集到孙中山身边。1905年8月,在日本着名的侵华组织黑龙会的安排之下,孙中山在日本组建同盟会。到了这个时候,孙中山就必须要给出一套系统性的革命理论了。在拿“兴中会”章程里写的那一套振兴中华、维持国体的垃圾玩意出来已经不能服众了。在讲述同盟会的政治主张之前,我必须先说一下孙中山与同盟会之间的关系。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但是我们已经知道,孙中山并没有任何的组织和领导才能,除了忽悠之外一无是处。最关键的是,孙中山还尤其擅长贪污捐款。他的这些行径可以瞒得过洪门的土包子。但是在黄兴、宋教仁这些精英知识分子面前,根本就无法隐藏。

宋教仁很快就无法忍受孙中山的卑劣,到了当年年底,宋教仁就以同盟会大小事务均需集体决策的名义,将孙中山晾了起来,挂成了名义总理。不掌握任何实际的决策权,也不能动用同盟会的任何资金。孙中山火冒三丈,跟宋教仁在同盟会的管理权问题上宫斗了一年,宋教仁寸步不让。到1907年初,孙中山离开日本,同时卷走了同盟会账上的大部分现金,并公开宣布从此不再介入同盟会的任何事务,双方就此决裂。这么说吧,从同盟会成立的第一天开始,孙中山就被宋教仁这样的精英知识分子拿捏得死死的。同盟会的所有具体事务,在中国国内发动的所有革命活动,都跟孙中山没有一毛钱关系。接下来说回同盟会的政治主张。他的内核主张浓缩在了同盟会宣言之中。这份宣言的实际指引人是黄兴和章太炎,孙中山是名义上的修订人,大概就是改了改格式和标点符号。按照这份宣言,同盟会的宗旨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民国,平均地权。其中第一条驱除鞑虏,也就是推翻满清朝廷,在当时来说已经是众望所归,这没什么可评价的乃是题中应有之义。注意,这也是孙中山第一次公开发出造反宣言。这大概是因为到1906年,中国几乎遍地反贼,不喊一声造反都不好意思,也骗不到钱了。第二条,恢复中华。就中华这两个字,就已经超出了孙中山这种学渣的思考能力范畴,唯有章太炎这样的大学问家,才能理解中华二字的含义,并不仅仅指汉族。而在这一条的说明里,黄兴和章太炎明确提出,甘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济之,也就是在创建新的国家的过程中,绝对不可以出卖国家利益。这一条完全与孙中山此后的所作所为相违背。当然,这也是孙中山与同盟会闹翻的原因之一。

第三条,创建民国。总统和议会均由全民公选产生。这一条说的是,要创建一个共和制的国家,国家的权力机构和国家元首均由选举产生。第四条,平均地权。注意这一条并不是说要平均分配土地、推翻地主阶层。而是说现有地价归地主,升值部分归国家。这一条完全没有可执行性,属于书生的浪漫。对于当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村居民来说,也没有什么吸引力。不过无论如何,这算是一份真正意义上的造反政治宣言,有推翻满清政权这个短期目标和创建共和制政权这个长期目标。有中华这个大的名义可以团结全国各民族,乃至连满族本身都包含在了中华这个概念里面。满族政权被推翻之后,满族平民依然可以参与新中国的建设。

此外,还有平均地权这样的经济改革举措,虽然不靠谱,但是好歹也提出了一个方向。黄兴和章太炎这两位精英知识分子,一出手就比孙中山高出了不止一个等级。但是孙中山实在不能满足于照搬黄兴和章太炎的文稿,他总想自己搞出一个大新闻。于是就在这份同盟会宣言发布之后一个月,孙中山就搞了一次演讲,演讲标题是《三民主义与中国的前途》。在这次演讲里,孙中山正式抛出了他的三民主义思想。这份思想的扯淡性令人目瞪口呆。关于民族主义,孙中山抛弃了中华这个概念,而直接使用了汉人的提法,汉人要推翻满清朝廷创建新政权。这个提法将所有的少数民族全部推到了新政权的对立面,大概算是一种大汉族主义。对孙中山的这种提法,我只能说,只在广东及少数城市生活过很短时间的孙中山,对于中国复杂的民族问题毫无认知。关于民权主义,孙中山抛弃了共和制的概念,退化到了立宪制的层次。共和制指的是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权都要由选举产生,而立宪制退了一步,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只需要遵守宪法即可,他们的产生未必需要通过选举。无论孙中山在这件事上埋了多少小心思,立宪制相对共和制是一种退化,这是毫无疑问的。关于民生主义,就更加扯淡了。孙中山承认自己还没想清楚,既然还没想清楚,那就是把平均地权的口号都给否定了。

也就是说,孙中山通过这次演讲完全否定了同盟会宣言。他提出的所谓的三民主义,总结起来就是,要搞大汉族主义、搞立宪制,对民生问题还想不清楚,提不出方案。相对黄兴和章太炎执笔的同盟会宣言中的大中华概念,共和制和平均地权,可以说孙中山政治格局之浅薄、思想维度之狭窄,基本上低于本视频所有观众的下限水平,跟黄兴和章太炎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无耻不过孙中山【下集】窃国之贼

在广东洪门被孙中山忽悠得够呛的时候,北边的洪门甚至哥佬会,也没能逃过孙先生的魔爪。当时湖南与江西交界处的浏阳醴陵萍乡一带,自然灾害频繁,民众生活困苦,满清朝廷又无力赈灾。偏偏当地又是哥佬会势力强盛之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入会。这就是天生的造反之地。

1906年初,孙中山派了同盟会里的几个愣头青,跑到萍乡地区忽悠当地哥佬会的领袖造反,并承诺向当地义军提供资金和武器。孙中山从海外华侨手里募集的钱连自己挥霍都不够的事就不多说了,就算他还有闲钱,并且还能买到武器,在实际操作来看,湖南位于中国内部,孙中山要是有这种强大的执行能力,能将足以装备整支军队的大批武器千里迢迢,避开清廷的眼线秘密运进湖南,他也不会被称为欺世之贼了。但当时湖南哥佬会的大佬们缺乏见识,竟然就相信了孙中山的忽悠。萍、浏、醴一带的洪门会众全都动员起来,推选当地的哥佬会大佬龚春台为首领,等着孙中山承诺的军械到位就要发动起义。

然而从这一年的九月份开始等,一直等到十二月,起义声势都造出去了,孙中山承诺的军械当然也是连影子都看不到。十二月四日,眼看着收到造反消息的清军已经完成集结,做好了围剿的姿态,洪门领袖被迫发动起义。但是拿着棍棒的义军当然不是已经完成集结的清军的对手。起义军只坚持到十一日就被清军打得全军覆没。龚春台被迫隐姓埋名,潜逃到长沙。此后,清军在萍、浏、醴一带发动了持续三个月的清乡行动,将当地暴露出来的洪门兄弟全都杀了个干净。湖南洪门自此遭受重创。1907年十月,这个时候的孙中山已经跟同盟会彻底闹翻。他自己跑到东南亚等地忽悠李全,鼓动越南洪门领袖黄明堂发起了一次镇南关起义。这次起义过程更加是匪夷所思。起义军派出了数百人,占领了中越边境上的几个无人看守的炮台。在此过程中,孙中山亲自跑到炮台附近转悠了几下,号称亲赴前线。几天后清军才辗转知道了消息,于是派统领官陆荣廷摔了三千人过来剿匪。而陆荣廷这位仁兄其实是潜伏在清军之中的广西洪门大佬。他当然清楚地知道在边境上闹事的乃是东南亚的洪门兄弟,于是他提出可以投降,加入起义军,但同时要求孙中山向自己的部队付十万安家费。缺乏稳定资金来源的孙中山拒绝付款,两兵居然因为安家费的问题谈不拢。实在没办法之下,陆荣廷率军拖拖拉拉地往炮台进军,等到离开,起义军早已跑光了。这次所谓的镇南关起义,整个过程一枪未发一人未死,在严格的定义上讲,都不知道算不算一次起义。

不过仗虽然没打成,但是陆荣廷很会说故事。他编造了一份特别激烈的战斗过程报给了朝廷,满清朝廷很是满意,于是连续升他的官,到1911年升到了广西提督,这是广西最大的武官,陆荣廷因此算得上是满清朝廷被最大的洪门卧底。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陆荣廷第一时间就起兵响应,宣布广西独立乃是推翻满清的真正功臣之一。再说回孙中山这边,他对洪门的坑害还远没有结束。1910年底,同盟会真正的英杰黄兴开始筹划在广州举行一次大规模起义。黄兴亲赴香港,组建了起义的领导团队,并亲自与广东洪门商讨联合起兵。广东洪门被坑了太多次,早就被坑怕了,对同盟会疑虑重重,担心孙中山承诺的资金和武器无法到位。黄兴向洪门大佬反复拍胸脯,承诺会身先士卒,资金与武器也一定会到位。起义原定为1911年4月13日举行,但是一直到约定的日期当天,资金和武器都没有到位。当然我相信观众们看到这里也不会再有任何意外情绪。所有相信了孙中山的英雄都只有死路一条可走。1911年4月23日,黄兴潜入广州,约定于26日,与洪门各路英雄一起举兵围攻广州,并再次拍胸脯武器补给到时一定会到位。结果到了这一天,想象中的武器补给理所当然的依然不见踪影。洪门各路人马大失所望,纷纷撤离,最后只剩下一百余不畏牺牲的洪门英烈以及十余名黄兴带来的同盟会热血青年,决心在即便没有武器补给的情况下也要继续发动起义。4月27日下午5点半,黄兴带领这支孤军进攻两广总督衙门,总督张明旗退走,并调遣水师精兵围剿义军。起义军坚持了一整晚,全军覆没。黄兴在战争中断了一根手指,躲进一家小店里,得以幸存。事后,广州民众收敛烈士尸骨,一共找到72具残肢埋葬在黄花岗上。满清被推翻后海外华侨出资重建此墓,是为黄花岗72烈士墓。总结起来,从十九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初期的这二十多年的反清起义模式,就是洪门负责送死,而孙中山负责忽悠。

历史要继续这么走下去的话,洪门的精血很快就会被孙中山给败光,我大中国将会永坠黑暗。索性到了1910年年底,上海爆发股灾,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话说当时的上海,已经成为了整个亚洲的金融中心,各路资金聚集,爆炒所谓的橡胶概念股。很多企业根本只是取了个有橡胶两个字的名字,找个老外出来作作秀,就能融到巨额资金。到了1910年下半年,泡沫终于破灭,纯属虚构的橡胶企业纷纷原形毕露,所有参与炒作的资金无一例外,全部中招。大清朝廷拿着财政备用金去炒股,结果赔的裤衩都不剩,眼看着朝廷就要破产,于是打定主意向欧美财团借钱。欧美财团开出的条件很简单,借钱可以,但是要拿铁路出来抵押。大清朝廷审视了一下国内的铁路,也就是在建设中的川汉铁路最合适做抵押品。川汉铁路原本是一条民办铁路,由民间集资建设。多年下来,川汉铁路公司向老百姓募集了上千万两的白银,绝大多数资金都被挪用或者贪污,建来建去,铁路的影子都没有,连条毛都看不到。

在大清朝廷看来,将这个铁路公司收归国有,抵押给欧美财团,好歹借到钱之后,能真正的开工建设也算是造福于民。然而在川汉铁路公司这边也是刚刚在股灾中赔了三百多万两白银,整个公司的账户已经空了,现在如果公司被收归国有,那就完了。这个巨大的窟窿一夜之间就会暴露,川汉公司上上下下的贪污犯们,估计要么就被杀头,要么就会被愤怒的集资者撕碎。于是,川汉铁路公司串通了四川的洪门分支哥佬会,煽动无知的四川民众发起了保路运动,宣称大清朝廷的铁路国有化举措,侵害了老百姓的利益。天可怜见,大清朝廷当时一片苦心可朝日月,根本就没有任何侵吞民财的心思。但是面对老百姓的熊熊怒火,已经丧失攻击力的大清朝廷有苦难言,根本无法做出强有力的辩解。于是,两边的矛盾愈演愈烈,终于爆发武力冲突。1911年中,大清朝廷调武汉的新军去四川平乱,以致腹地兵力空虚。武汉乃是长江航运枢纽,当然也是洪门长久经营之地。洪门各堂口在此地分别组建了文学社、共进会、日知会等外围组织,专门招收有志青年,并极力向武汉新军之中渗透。这些组织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也没有统一协调机制。

当年9月,文学社与共进会坐在一起,开了个协调会,计划在武汉新军发动起义,并推举文学社的蒋翊武为总指挥,共进会的张振武和孙武为副。但是起义信息很快泄露,10月10日晚间,由于军官查房引发士兵暴动,在仓促之下起义爆发。但文学社和共进会的指挥官统统由于各种原因不在现场,先入日知会后入共进会的排长熊炳坤挺身而出,召集全营士兵赤手空拳跑去占领了楚望台军火库,并率人攻占了武汉总督衙门。在当天晚上的混乱中,谁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有几个家伙胡乱开枪,紧张地相互战斗,也不知道在跟谁战斗。到了第二天,消息畅通之后,早已被洪门渗透得千疮百孔的武汉新军全体起义,声明湖北独立,并强行推选武汉最高军事长官黎元洪为新任总督。广西洪门大佬陆荣廷率先公告独立,各省纷纷响应。满清朝廷在这个时候还垂死挣扎了一下,派陆军大臣殷昌率北洋新军南下武汉,镇压起义。清军当时已经士气全无,镇压不下去。满清朝廷迫于无奈,于是起用当时赋闲在家的北洋元老袁世凯,让他南下领军。袁世凯才没有兴趣给满清陪葬。他于十一月中旬集结完军队,掌控了兵权,立刻与武汉义军停战,开始议和。同时调过头来,逼迫清帝退位。

1912年2月,溥仪颁发退位诏书,延续了276年的满清皇朝就此终结。总结起来,武昌起义其实也并不算一场组织严密的起义,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洪门各堂口的势力,深刻渗透进了武汉新军体系之中。另外一个更为关键的成功经验,则在于它完全没有受到孙中山的干扰。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正在美国游山玩水的孙中山收到消息,但是当时战火正酣,孙中山根本就没有回国的意愿。一直等到11月中旬,袁世凯开始启动与革命派议和,战火平息,孙中山这才紧急启程回国,意图窃取革命成果,争夺总统职位。1911年12月底,孙中山回到上海。这也是他自从1896年离开中国之后,时隔16年,再次踏足中国的土地。这位发明了离岸革命模式,专心收割爱国华人韭菜的欺世之贼,终于开始了进化,要向窃国之贼的方向转化了。接下来就是孙中山的个人表演时间。他一手刷新了人类政治游戏的下限。当时各省革命派的代表与袁世凯的代表,正在上海举行谈判,商讨满清皇帝如何退位,以及退位之后的国体、政体等严肃问题。这场谈判的重要性,其实并不亚于美国的费城立宪会议。如果谈得好,谈得透,谈得深,中国此后在政治上要少走无数的弯路。

当时袁世凯与革命派的谈判焦点,集中在实施立宪制还是共和制之上。是的,这个问题非常非常的重要。相信各位观众还记得,孙中山自己搞出来的三民主义,是推崇立宪制而不是共和制的。当然了,孙中山这个人本质上就是学渣,我相信他其实并不了解这两者之间有什么本质区别。好吧,孙中山12月21日回到上海,到12月29日就搞出来了一个大新闻。他将参与谈判的革命派代表都召集起来,宣称自己带回来了各地革命派急需的资金,让他们选举自己为临时大总统。

这件事的荒谬性简直都无从评价。革命代表是什么身份?是议员吗?得到了什么民意上的授权吗?临时大总统是什么东西?在人类政治史上出现过吗?一国元首这么严肃的事情,可以这么私相授受的吗?孙中山的这个扯淡的搞法,事实上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权力可以随意篡取,宪政可以任意解释,官媒可以随心任用。一国元首可以有几个不知所谓的人采用瞎胡闹的流程,直接拥戴出来一个。辛亥革命之后的严肃政治气氛,被孙中山这个小丑,用极其戏剧的方式一扫而空。从此之后,中国人在政治体制这种最为关键的问题上,就没有了任何严肃心态,每每一涉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孙中山那张小丑一般的脸,就会浮现出来,告诉中国人,别严肃了,继续瞎糊弄下去吧。在这件小丑一般的事情之后,袁世凯当即看透了,所谓政体之争毫无意义,唯有手中的武力才是王道。于是,袁世凯不再与革命派代表争论立宪制和共和制的优劣,也不再讨论到底哪一种体制更合适中国。他回过头去,将满清朝廷手里的兵权全部收拢于一身之后,再逼迫清帝退位。

这个时候的袁世凯,在军事实力上已经具有了压倒性的优势地位。然后袁世凯同时告知革命派,你们要搞共和制就搞共和制吧,都可以。被孙中山狠狠地恶心了一把的袁世凯,对于创建一个严肃的现代政体再也没有了任何兴趣。反正都是小丑一般的演演戏,在乎这么多干什么?1912年2月15日,在南京,此前革命派的谈判代表摇身一变,变成了所谓参议员,然后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这个扯淡的搞法,完全延续了孙中山一开始搞出来的闹剧规则。这种参议员得到了什么民意上的授权,而临时大总统又有什么权利义务?根本都不存在,但是必须要把这个官位定下来。在孙中山的胡搞八搞之下,整个游戏规则变得更像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必须要把这个君王的名分早日定下来。从一开始,总统选举的体制就没有任何严肃性。这也是此后北洋政府的历次选举都形同儿戏,当两天总统就被赶下台成为家常便饭的根源。

再说回孙中山。他祸害了总统选举这件事之后,甚至都没能意识到自己到底干了一件多烂的事。哪怕只当了两个月的临时大总统,对这位靠爱国韭菜混饭吃混了大半辈子的骗子来说,都算是事业上的巨大成功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孙中山跑到北京去,跟袁世凯描述了一个宏伟的修十万公里铁路的计划。袁世凯这种老油条怎么会不明白?这就是变相的所谓,你给钱我不跟你捣蛋的意思,于是给了孙中山两万银洋让他随便花。孙中山开心得要命,于是在中国各地游山玩水玩得兴高采烈。1912年8月,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第一次国会选举,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从1907年之后,就没有理睬过同盟会会务的孙中山又跑回去抢权。因为挂过临时大总统的光环,孙中山成功地抢到了理事长的位置。不过宋教仁这位真正的英杰人物,早就看穿了孙中山的一无是处。他作为代理理事长,将孙中山完全架空,一丁点的权力都没给孙中山留下。这件事他在同盟会早期就干过一次,这次干起来当然也是驾轻就熟。1913年2月,在宋教仁的带领下,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作为国民党的实际党首,宋教仁决定接任当时北洋政府的总理职务。这个时候的宋教仁刚刚31岁,年富力强,学贯东西。并且因为一直主持同盟会和国民党的会务工作,在党内具有最高的威望。相对宋教仁,孙中山已经被扫进了国民党的垃圾堆里。然而孙中山不能容忍自己从此被边缘化。

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被暗杀,局势震惊。就谁是真正的凶手,国民党和袁世凯相互指责,争吵不休。然而宋教仁就任国务总理,对袁世凯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当时的民国实施的是总统制,国家的内核权力全都集中在总统手里。国务总理担任的仅仅只是一个执行职务,没有什么决策权。真正受影响的唯有孙中山而已。宋教仁的位置越高,孙中山就越显得像个笑话。对孙中山来说,这才是真正不可容忍的事情。1913年7月,孙中山号召发动对北洋政府的二次革命,然而完全没人响应。这个时候,所有势力都看穿了,孙中山根本就没钱,就算他募集回来的钱也还根本不够他自己花费。在那个时候,根本就不可能再有任何武装力量会站到孙中山这一边。孙中山只能逃往日本。1913年11月,国民党被袁世凯勒令解散。注意,起源于同盟会,并由宋教仁一手培育长大的正统的国民党,至此就从历史舞台消失。之后再出现的那个国民党,与现在这一个没有一毛钱关系。

1914年6月,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1916年4月,在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孙中山短暂地从日本回了一下国内,想要篡夺护国战争的胜利果实。然而在护国战争之后,中国立刻就进入了军阀混战阶段,局势十分混乱,更加没人理睬孙中山。孙中山在上海茫然地住了两个月,于是又重新跑回日本。此后,孙中山在日本和中国之间来回跑,每次他觉得可以篡取一点什么革命成果的时候,就会兴高采烈地跑回来,然后又黯然跑回日本。游游荡荡,一事无成。就这样一直游荡,1917年10月,俄国爆发苏维埃动乱,列宁夺取了政权。孙中山当即致电列宁,表示庆贺。苏俄一开始打算与当时的北洋政府创建正式的外交关系,但是遭到了拒绝。苏俄政府恼羞成怒,开始认真的在中国挑选代理人。他们选中了两组人,第一组人就是孙中山。1919年10月,在苏俄的指示之下,孙中山回到上海,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国民党,并开始接受苏俄的正式援助。而另一组人,则于1921年7月组建了中国共产党。在这里,我们还是将视野集中在孙中山身上。

1921年,得到了苏联的援助,因此真正变得财大气粗的孙中山回到广州。这个时候,正值两广洪门内讧,广东广西之间,同样是出身洪门的军阀大佬们相互交战,打得一塌糊涂,遍地狼烟。孙中山这次算是真的带着真金白银的卢布和大批的苏制军火回来广州,不再像此前那样空口白牙的骗钱。陈炯明当时也是穷得实在没办法,明知孙中山这口烂肉不好啃,也只能啃了下去。孙中山自此在广州扎根了下来,自称非常大总统,创建黄埔军校,开始用苏俄的资金和枪炮训练自己的武装势力。然而,仅仅只靠苏俄给的钱,依然不足以养活太多的军队,于是孙中山在广州连年征收重税,发明了余税、饭馆税、交协捐、银石买卖捐、药品特捐、消汤捐、加二军费、衡水渡捐等等的科捐杂税,收税收到了二十年后,引起广州工商界的巨大不满。在当时来说,广州工商界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由洪门子弟组成的广州商团,因此并不畏惧孙中山的势力。两边的矛盾日积月累,越来越大。到1924年8月,广州工商界集体决议,不再向孙中山的总统府缴税,并举行罢市活动。1924年10月中旬,苏俄向孙中山交付了最新款的七千多把步枪和数百万发子弹,孙中山实力大增,最终决定与洪门彻底翻脸,先令广州商团全体解散。广东商团当然不甘心就此屈服,于是双方爆发血战。孙中山以全新的苏式武器装备黄埔军小胜,将广州商团包围在西关商区,然后火烧西关,广州商团两万余人全军覆没,被大火殃及的广州平民数以十万计。随后,孙中山在广东全境大肆搜捕洪门会众,一经发现,即刻枪决。

1925年1月和3月,黄浦新军两次东征,击败驻守东江的广东军阀陈炯明。自此,洪门势力被彻底清除出广东。陈炯明心灰意冷,躲到香港,将广东洪门残存的力量改编为中国致公党。他们盯着孙中山和国民党,立志复仇。后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加入了共产党。在国共内战时期,他们不惜代价也要为共产党输送军火给养。而在孙中山这一边,在解决广州商团的威胁后,孙中山就离开广州,到北京与当时的北洋政府进行谈判,商谈组织新政府。1925年3月,因肝癌突发暴毙。在暴毙之前,孙中山留下了三份遗嘱,分别是国史篇、家史篇和指苏联遗书。其中,国史篇和家史篇都没啥看头。苏联遗书有中英文两个版本,英文是原版,是孙中山临死前直接用英语口述,他的苏联顾问鲍罗廷笔录。我们看到的中文版,都是英文的翻译版。我将这个翻译版放在下面,供大家观赏。对孙中山来说,他人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坑蒙拐骗中度过。收割海外爱国华人的韭菜,看到革命有成果之后就跳出来摘桃子,摘不到就继续跳。一直混到1919年底,孙中山已经53岁的时候,才算真的找到了苏俄这个大金主,重新组建了国民党。于是南下广州组建军队,再通过屠杀广州商团刷出了存在感,实现了他卑鄙无耻的人生价值。孙中山通过苏俄的资金,武器和标准训练出来的黄埔新军,是中国第一支真正意义上拿着外国人的钱,屠杀中国人的涉外势力。孙中山死后,蒋介石抢到了这支军队,然后抛开苏俄,找到了美国这个新的金主。而同样吃着苏俄补贴的中共,则与蒋介石展开了生死较量。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孙中山的无耻,就无耻在他一贯地使用造反和革命这种高尚的词语,来实现他个人极为低劣的目的,比如收割韭菜,比如奢侈享受,比如夺权。他在政治上没有任何建树,三民主义从头到尾就是瞎扯淡,三封遗书也就是向苏俄继续讨钱这句话值得一读。而恰恰就是一个这样的人,被称为国父、现代政治的偶像级人物。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不能理清孙中山的余毒,不能将他在政治上小丑一般的痕迹抹除干净,中国永远都不可能进入民主与自由的新时代。

防水图:












此贴由一本堂重新编辑:2025-04-29 09:26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