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波斯神棍的腐败

| 人围观 |

枯荣禅2025-07-02 17:37:38

伊朗的腐败问题已深嵌于其政治、经济结构之中,呈现出系统性、集团化的特征。
一、系统性腐败的深度与广度

1. 权力与资本的垄断
伊朗80%的经济资源由政府或宗教基金会(如伊斯兰革命卫队控制的财团)掌控,关键产业(石油、金融、基建)的招标与许可高度依赖政治关系。这种“内部人经济”催生了垄断性利益集团,通过政策倾斜攫取国民财富。例如,工程招标常被关联企业以低价获取,导致公共设施质量低劣(如桥梁坍塌、道路破损),而成本转嫁至纳税人。
2. 特权阶层的资产转移
5000多名伊朗高官子女被美国驱逐,其在美资产(约1500亿美元)遭冻结,暴露了统治阶层将国内敛财所得大规模转移海外。类似案例包括委内瑞拉查韦斯家族在美持有3.7亿美元资产。这种“国内压榨、海外享受”的模式,凸显腐败的国际化操作。
3. 司法系统的结构性腐败
尽管司法机构名义上独立,但高层任命权掌握在最高领袖手中。2019年,副首席大法官阿克巴尔·塔巴里因“操纵案件、非法交易”被捕,揭露司法系统内部存在权钱交易网络。反腐行动虽由最高领袖批准,但分析认为其仅用于清除异己,而非根治腐败。

二、腐败治理的困境与政治内耗
1. 派系斗争下的选择性反腐
清流派 vs. 保守派:前总统内贾德(清流派)曾推动反腐,调查革命卫队经济犯罪,但遭哈梅内伊压制,最终其自身因“违规使用20亿美元”面临判刑。
亲美派 vs. 反美派:前总统鲁哈尼的弟弟侯赛因·费雷敦因涉洗钱被捕,支持者指控此为保守派控制的司法系统对改革派的打压。腐败议题沦为政治工具,而非制度性治理。
2. 反腐行动的象征性与局限性
高层案例:前副总统拉希米因贪腐被判5年监禁;2016年石油中间商詹雅尼侵吞27亿美元被判死刑。
实际效果:此类行动多针对失势官员或边缘人物,核心权力集团(如革命卫队)仍免受审查。例如,私有化政策被批为“权贵瓜分国有资产”,私有化委员会被指纵容腐败。

三、经济与社会层面的恶性循环
1. 经济崩溃与民生危机
伊朗货币里亚尔持续贬值,通胀率高企。腐败导致财富外流,而非投入民生。
普通公职人员月薪约400美元,但国有银行高管月薪达1.9万美元,贫富差距激化民怨。
2. 青年离心与信仰危机
2025年民调显示,83%的伊朗青年对政府不满。社交媒体渲染西方生活,年轻人对本国制度失望,形成“精神移民潮”。腐败被视为政权合法性的致命伤。

四、典型案例映射的结构性病灶
石油领域:商人詹雅尼借“绕过制裁卖油”之名侵吞27亿美元,暴露政府与灰色经济勾结。
金融领域:银行高管薪资超标数倍,且违规任命高管(如鲁哈尼的弟弟干预银行人事)。
司法领域:情报官员屡遭以色列暗杀,暴露安保系统因腐败而失效。

五、国际比较与地缘政治因素
根据弗雷泽研究所的世界经济自由报告,2025年伊朗的经济自由度在全球排名第160位,得分为4.53分(满分为10分),与利比亚并列倒数第一。
此外,伊朗被美国媒体评为全球最腐败的国家之一,得分8.3分,位列第二。根据透明国际发布的2024年全球廉洁指数排名,伊朗也被列为腐败现象严重的国家之一。
美国制裁加剧伊朗经济困境,却也为特权集团提供“爱国遮羞布”,掩盖其盗取资源的行为。

结论:腐败已成伊朗系统性顽疾
伊朗腐败的本质是权力垄断+经济封闭+制度失效的共生体:
【表层】官员贪渎、资产转移、民生凋敝;
【深层】神权体制下权力无制衡,统治集团通过腐败维持忠诚,代价由全民承担。若不推动政治分权与经济透明化,任何反腐运动终将流于口号,而民心流失与内部溃败恐比外部威胁更致命。

对于这样里外烂透的神棍,最好的方法就是标本兼治,内科手术和外科手术一起做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