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印象中,日本是一个“干净到变态”的国家。
去过日本的人都知道,他们的街道一尘不染、下水道毫无异味,饭店用料透明、超市食品让人放心。相比之下,中国社会近二十多年来始终在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方面无法做到彻底的改善,地沟油、泛滥的“毒食品”、工业废气、土壤污染……每一项都令人担忧和焦虑。
那么问题来了:日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舆论总是把这一切归结为 “日本文化讲究干净”,但这只是表象。真正决定日本今天这套高标准安全体系的,不是文化,而是制度,特别是法律体系的完善与监管机制的刚性执行。
日本干净、安心、可溯源的背后,是一整套用痛苦换来的系统治理模型。
先来看看日本当年有多“脏”。
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日本可不是现在这样。
1956年,熊本县水俣湾,一个女孩突然出现意识模糊、身体抽搐等怪异症状,随后类似病例越来越多,最终确认是化工厂把含汞废水排进海里,导致海鲜污染,居民长期食用中毒,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
不仅如此,几乎在同一时期,日本还爆发了“痛痛病”(由镉污染引起)和“四日市哮喘”(因工业废气导致呼吸系统疾病),还有1968年的“油症事件”(米糠油被多氯联苯污染,致数千人中毒)。
毒水曝光》揪出隐瞒公害的前科日本如何漠视水俣病的爆发
这些公共灾难,导向同一个问题:企业肆意排放、政府监管形同虚设、无辜老百姓付出沉重代价。
其实,今天我们担心的食品不安全和环境污染,日本当年都经历过,而且更严重。
但正是这些血泪教训,铸就了日本立法与制度革新的原点。
1970年11月,日本召开了被称为公害国会的临时国会。已经初步完成工业化的日本开始彻底整治环境污染问题。
这一年,日本国会一次性通过了14部与环境相关的法律,包括《环境基本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质污染防止法》等,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在世界立法史上都非常罕见。
这些法律的核心变化,只有一句话:把“环境污染的成本”从老百姓转移给排污企业。
以前是:企业赚钱,老百姓得病,政府为了保经济和保税收则睁只眼闭只眼;立法之后,谁排污谁赔偿,谁害人谁坐牢。
比如《公害健康被害补偿法》,明确污染企业必须对公害病人赔偿医疗费和生活费,哪怕企业合法排放,只要对居民健康造成影响,也要负责。
还有《环境影响评估法》,要求重大项目在建设前必须通过严格的环境评估,达不到标准就不能动工。政府如果违规批准,监管者要承担法律责任。
对日本来说,监管不是喊口号,而是动真格。
立法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回事。日本之所以能把环境治理做成样板,是因为它的监管机制是真有“牙齿”的。
图片
首先第一个制度保证就是环境省的独立权力。
日本在1971年设立了“环境厅”,后于2001年升级为“环境省”,专责全国范围内的环保事务。这个部门不仅协调各地执法资源,还拥有独立的预算、监察权和科研支撑,不受地方保护主义干扰。
更重要的是,环境省掌握一整套全国环境监控系统。空气质量、水体污染、土壤重金属、工业废气排放……几乎所有数据都接入中央数据库,实时监控,一旦发现超标,就可以精准锁定是哪家工厂、哪个环节出问题。
其次,环保合规是企业们的“生死线”。
在日本开厂,不装环保设施,根本拿不到营业执照。就算通过了审批,只要后续检查出现问题,轻则巨额罚款,重则被停产、吊销许可,且会被“拉黑”公示三年,连带影响融资、保险、供应链。
这种“退出机制”就是要告诉企业:别给我赌监管盲点,一次违规就有可能把你打回原形。
第三个狠招是:地方政府要为污染担责。
日本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的环境质量负责。也就是说,一旦本地出现严重污染,除了企业负责人,地方行政官员也要被追责,甚至被问责免职。
这就打破了“政府和企业沆瀣一气”的灰色空间。
惜别)上村好男さん 水俣病互助会长、胎児性患者・智子さんの父:朝日新闻
那么,在食品安全方面日本又是如何改进的?它靠的是“过程控制”+“可追溯机制”。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食品丑闻一样没少。1969年的“牛奶污染事件”甚至让数百名婴儿中毒。类似事件让日本社会认识到,仅靠道德自律和市场自净远远不够,必须系统化、法治化地建立“食品安全闭环”。
第一步,也是先立法。食品卫生法成了日本食品行业的“宪法”。
1970年起,日本对《食品卫生法》进行大修,明确将食品从生产、运输、加工、包装、零售到消费整个过程纳入监管范围。
法律规定了各个环节的安全标准、抽检机制、突发事件应对流程,并建立了专门的食品检验所、监督机构和热线举报系统。每年抽查的批次按风险等级制定计划,高风险行业如肉制品、乳制品、即食食品抽检频率极高。
图片
第二个制度保证是,建立全国食品追溯体系。
日本推动了“食品溯源制度”的数字化建设。在日本超市买一块牛肉,标签上就写着生产编号、屠宰厂、加工地、保鲜链路线,甚至可以扫码进入官方网站查阅详细数据。
一旦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监管系统可以通过批次号在几小时内完成全网召回,并追查源头,企业必须配合并对后果负责。
最后还有一个“零容忍”的前提:企业一出事就“社会性死亡”。
日本有着强大的社会监管氛围,一旦哪家企业爆出食品安全事故,舆论会第一时间放大,消费者也集体抵制和抗议,商超只能纷纷下架,哪怕法律还没定罪,公司已经先凉了。
日本的媒体普遍都相当“凶悍”,这种事情给它们逮着,那就非得让企业掉层皮不可。当然,也少不了对政府监管部门的口诛笔伐,这就让相关的官员小心翼翼,免得掉了乌纱帽。
这就形成了“法律 + 舆论 + 商业”三重压力,让企业在食品安全上不敢有丝毫懈怠,也让监管部门不敢大意和包庇。
食品安全基本法等 | HACCP関连情报データベース
那么回过头来看中国,可以学什么?
中国也有过很多很多次的环境治理行动,但问题是,往往停留在“运动式治理”,而“常态化制度”很少且执行不到位。
不管是环保还是食品安全,往往是一阵风抓得很紧,一过就松;立法也有,但执行又难以落地;监管部门职责交叉,企业钻漏洞空间大。
腐败,就更是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的“助推器”,在各种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事件背后,往往都有着权力包庇的身影。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集体诉讼的“禁区”。日本水俣病事件虽然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但关于此案的诉讼,一直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直到现在还在继续。
相比之下,咱们这边的集体诉讼往往都因为要追求“社会稳定”而不被允许,这就让犯事的企业有恃无恐。
而舆论批评也经常因为“稳定”的要求而遭到限制,无法真正实现强力的监督。
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安全感,不是靠一两次整顿赢得的,而是靠强制度和法律、强监管、强责任机制长期维护的。
其实,在发展中经历这一切很正常——当年那些排放毒水、制造毒油的,也是“日本人”。
但真正让日本后来变得干净、吃得放心的,是因为他们被重大污染事件逼到了墙角,痛下决心选择了法律和制度的武器,进行自我“手术”。
这当然也离不开日本老百姓几十年如一日对于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事件的揭发与抗争。
不要相信道德说教和自我约束的力量,只有依靠法律、制度和舆论监督三管齐下,才能让社会真正走向文明。
黑噪音 | 日本是如何彻底解决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的
| 人围观 |随便看看
- 日本佳子公主,佳子内亲王
- [亚洲] JVID乐乐[66P]
- [转载]都是npc,还讲什么仁义道德
- 吐槽00后找不到工作,网红“羊毛月”道歉[8P]
- [原创娇妻系列]孔雀东飞何处栖,CL小狼美娇妻 第二十一
- [法广] 中共需要不停地在党内开展廉洁运动
- 个人收集的国产小姐姐精彩瞬间675 [211P]
- [一种声音] 现代战争比的是如常生活能力
- 良家眼镜闷骚女同事 [22P]
- [欧美] Dosalind [32P]
- [亚洲] 台球桌上展示的极品大长腿[50P]
- [安卓软件]功能全面、操作便捷的解梦工具,帮助理解梦
- [写真] 美女模特唐安琪丝袜美腿白色情趣婚纱[33P]
- 人跟什么动物最像?
- [BBC 2024-12-15]英国安德鲁王子称与被指控为间谍的
- 个人收集的国产小姐姐精彩瞬间1053 [277P]
- [新手上路]第二贴分享骚逼老婆口交颜射,欢迎评论[21P
- 喜欢被捅到子宫的赶脚,相当反差的小母狗[20P]
- 这谁受得了呀 [22P]
- [前蓝志] 就在刚刚,中国突然同意了日本的核处理水
- 未来二十年:中国赚钱性价比最高的七大领域
- 先预热一波,累计45期大乐透未派奖,现将统计结果 公示
- CPA注册会计师教程分享,技多不压身系列 九 [17P]
- 丰满人妻张开大腿等你哦[22P]
- [原创]千舟已过万重山,两位老哥携手各自夫人进行了一
- 每天一分钟,知晓天下事!2024年11月22日
- 朦胧的感觉[14P]
- [欧美] Mariposa[20P]
- 每日微语报7月16日
- 明代宫廷里,为什么这么多朝鲜人和越南人?
- [亚洲] 两个美女[20P]
- [亚洲] 纯真 [21P]
- 从史料看地主阶级那年遭受的“铁拳”
- 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夫人何晶在脸书转发评论文章 指
- 2060年的华人穿越者KFK问答(下)
- [亚洲] Hokunaimeko_はたら[60P]
- 冷门的犯罪喜剧,新老手卧底
- 小姐姐身材真不错 [1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