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说历史:也说陈毅的军事能力

| 人围观 |

我本英雄2025-07-15 17:41:46

[b]陈毅是十大元帅之一,当然是我军的军事家,这是盖棺定论的。但总有传言说陈毅不会打仗,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那么这些传言是否属实?有没有根据?是哪些人说的呢?


1946年9月华中分局召开的“七人批陈”会议上,华东军区领导人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等人联名当面批评陈毅,他们都认为陈毅“不会打仗”。为此,以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等人为代表的华中军区领导人联名向延安总部致电,指出陈毅“不会打仗”的事实。在电报中,华东军区领导人指出陈毅“不会打仗”的依据简单归纳起来即:

一、听不进下属意见,导致错失战机。


二、弃守淮阴,导致战略要地淮阴丢失。


三、不遵中央合兵一处的作战命令,“山头主义”严重。



四、大敌当前,指挥摇摆不定,缺乏统帅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最后,华中军区领导集体的意见是:“以粟代陈”,让粟裕取代陈毅,担任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而成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总览战场指挥大权。应该说中央尊重了华东军区几位领导的意见,决定由粟裕取代陈毅为华野司令兼政委,是粟裕坚持“华野离不开陈军长”,不然陈毅的面子就丢大了。试问还有哪个元帅被部下们联名上告不会打仗赶走过?


陈毅在不同的公开场合也多次检讨:

“三月来未打好,不是部队不好,不是师旅团不行,不是野战军参谋处不行,主要是我这个统帅犯两个错误,一个是先打强,即不应打泗县;一个是不坚决守淮阴。如不先打强,至少六十九师、二十八师已被我消灭,我八师、九纵不会损伤过重,即损伤亦有代价;一个如坚守淮阴,七十四师即可能被我消灭,蒋军不会吹牛。我应以统帅身份担负一切,向指战员承认这个错误。”

陈毅还说:

“我这个人不会打仗,我将来还是搞我的文化工作去好。”

这并不是陈毅客套谦虚,从陈毅的性格来看,感性浪漫,诗人气质,相比较刘伯承、林彪、粟裕的沉稳理性,陈毅的确缺乏军事统帅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中央决定调陈毅离开华野去中野任第一副司令,虽然还保留华野司令兼政委的职务,但中央对陈毅军事指挥能力的否定是显而易见的。陈毅曾落寞的说“看来我已无事可做,还是去办一所大学去吧”。

离开自己的老部队,去指挥自己从未指挥过的红四方面军为基础的二野,那就是玩笑了。不过以陈毅和刘伯承邓小平二人的私人关系,由他来调解刘邓不和也是伟人别出心裁的神来之笔,还真是非他莫属不成。

好在淮海战役越打越大,由小淮海打成大淮海了,粟裕致电中央请求成立总前委,由陈邓协调指挥华野和中野两大野战军。在淮海战役中后期,粟裕派参谋长陈士榘率三个纵队来协助中野围歼黄维兵团,陈毅在其中起了一定的协调作用,这还是因为陈毅的资历,毕竟他在井冈山时期是毛朱陈三巨头,是陈士榘的老上级。

后来的抗美援朝出兵朝鲜,本来伟人准备让林彪去,结果林彪身体有病无法出征;又准备派粟裕去,粟裕也是有病在身无法得令;最后选了彭德怀。据说陈毅曾经毛遂自荐、自告奋勇要求领兵入朝,但伟人没有答应。按陈毅的资历,他是有这个资格的,一定是伟人觉得他的军事能力不够,对付不了美国人。
[/b]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