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舔朝又创新词“息岗”~赢麻了、集中赢!!!

| 人围观 |

暗夜精灵脸2025-10-21 17:41:48

突发!上海某建工搞出“息岗”新招,打工人还能撑多久?
2025年10月15日 07:44
上海

看到“息岗”这个词,心里一凉,打工人真悲催。企业自救,员工跟着买单。我挑选几个关键词吧,简单聊聊。
1起因:一个新词引爆工程圈
近日,上海某建工集团下属公司发布的《人员息岗管理办法及薪资核算办法》,在工程行业掀起轩然大波。
“息岗”,一个新词,一夜之间成为热议焦点。  在就业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任何涉及岗位变动与收入缩水的政策,都足以触动千万打工人的神经。
而这一次,“息岗”不仅是一个管理术语,更像是一面镜子。行业寒冬下,企业难,员工缺乏安全保障,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
2本质:换汤不换药的“待岗升级版”?我们来看看,这次上海某建工说的“息岗”到底是什么?根据文件内容,其核心背景是“项目少、人多”,企业为应对人力过剩,不得已对富余员工实行“息岗”。  具体操作为:  - 员工暂停上岗,回家待命;  - 仅发放生活费(接近或等于最低工资标准);  - 社保继续缴纳,但个人承担部分从微薄的生活费中扣除。
说白了,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待岗”制度,或是近年流行的“人才沉淀池”模式,换了个名字,内核未变。区别只在于:它被包装得更具“主动性”和“阶段性”,仿佛不是企业在裁员,而是员工在“休整”。
但现实是,当生活费连社保都难以覆盖时,“息岗”不是休息,而是生存压力的开始。
3套路:90年代的“下岗潮”,正在以新形式重演?本人年龄较一般网友大,本人那个时候,上世纪90年代末,就有“息岗”,很多国企就曾采用类似手段处理冗员。
这种“息岗”背后,有一套精心设计的“流程”:(套路) 先“息岗”一年:发最低工资,维持劳动关系,规避即时裁员赔偿;  再依法辞退:一年后以“经营困难”为由终止合同;  赔偿大幅缩水:因“上年度平均工资”已被长期低薪拉低,N+1赔偿金随之锐减。
尤其第三个,现在大多数企业都在用。其实你说这种做法违法吗?法律没破,程序合规,但道德边界模糊了。现在很多企业都用这种方式做危机应对,用这种方式以时间换成本压缩的空间。除了“温水煮青蛙”就把打工人算计了。

4根源:财报腰斩,行业凛冬已至
企业为何走到这一步?无他,房地产红利消退,基建投资放缓,所有传统建筑企业都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哪怕上海某建工经常拿下上海几乎所有的项目,依然难以承受目前的衰退。
“先砍合同,再砍人”,成了许多企业的无奈选择。于是,“降本增效”被提上日程。  但奇怪的是,不再提“减员增效”,也不再提“下岗”,取而代之的是“息岗”“沉淀”“优化”等温和词汇。  语言越来越体面,可员工的感受却越来越沉重。
5困境:员工的两难——留下是消耗,离开是牺牲
站在企业角度,或许“息岗”是维稳与节流的平衡之举。  但对员工而言,这是一场实实在在的生存考验:留下吧,每月拿着几乎无法覆盖社保的生活费,生活质量断崖式下降;  离开吧,若主动辞职,失去劳动关系保障,再就业压力巨大;  等待吧,一年后是否真能返岗?谁也无法保证。
其实国企这种做法,还算一种温和的福利——至少还有缓冲期。  要是私企,往往是一句“组织调整”,或者都懒得掩盖,直接裁员。  只是国企的这种“体面的拖延”,真的是恩惠吗?
6争议:合法吗?合规吗?程序正义在哪?
最核心的问题来了:  “息岗”制度,究竟合不合法?
从现行《劳动合同法》看,企业在停工停产期间,可安排员工待岗,支付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的生活费,并继续缴纳社保。这一点,“息岗”看似踩在线内。
但关键在于:  现在很多时候是企业的单方面强制执行,而很多企业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变相逼迫员工主动离职。
现在企业的人才也多,能接连创造出“持岗、待岗、下岗、息岗、停岗”等一系列新词,挺有新意,用概念游戏模糊责任边界。
不写了,再写不知道会不会被平台删文。
用一句话结尾: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