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不倒翁——李嘉诚

| 人围观 |

枯荣禅2025-10-25 17:36:54

纵横商界60年,他的决策几乎全对!

下面以第一人称讲述李嘉诚的故事。
我是李嘉诚,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商界纵横60年,从没有一年亏过钱。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我做的关键决策几乎全对,这背后是不是有高人指点或者玄学?

其实我做决策没有魔法,靠的也不是运气,而是一套我自己恪守的原则。
回想我这一生,几个关键节点都离不开时机二字。
1950年,我创办长江塑胶厂,香港那是物资短缺,我嗅到塑胶花的机会,果断上马,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的名声,这才攒下了第一桶金。但好景不长,我预见到塑料花这行不会长久,而香港地少人多,土地才是未来的黄金。
所以60年代我果断把重心转向地产。但是很多人冒险搞卖楼花,高杠杆,我偏不,我坚持只租不售,稳健经营,这才躲过了后来的银行挤提和地产危机。
另一个体会是要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1967年,香港动荡,地价暴跌,人心惶惶,我却认为香港的根基不会垮。于是我逆势买入大量土地,这笔储备为我后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2年,我将长江实业上市,不是为了虚名,而是为了在机会来临时有充足的弹药。果然,上市后我借助资本力量,低价收购了大量物业,实现了快速扩张。我常说未买先想卖,做任何决定之前一定要想好退路。
1979年,我收购和记黄埔,就是看准它陷入财政困难,汇丰有意出售。我凭借平日积累的信誉,以每股7.1港元的价格成功入股,后来将它打造成国际化的综合企业。这笔交易的关键不仅是时机,更是平时与人建立的信赖关系。眼光要放长远,不能只。盯着眼前。
80年代能源危机时,我看好能源的未来,投资了加拿大的赫斯基能源,很多人当时不理解,但长期持有后油价飙升,这笔投资带来了超百亿美元的回报。
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洲资产大跌,我又陆续投资了英国的基建项目,如天然气和水务公司。这些资产虽然传统,但需求稳定,能带来持续的现金流。而我并不保守。早在2007年,我就投资了Facebook,虽然只有0.8%的股份,但看中的是科技趋势。
2013年,我又投资了Zoom。这些布局让我在传统行业之外也抓住了数字时代的浪潮。
很多人只看到我卖港口、卖基建,其实我一直在调整布局,从地产到能源,再到今天的5g和健康科技,核心始终是顺应趋势、稳健。

我没有什么点石成金的秘诀,我靠的是自知,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是耐心,不争一时长短。是准备,永远为下一个周期做准备。

生意场上没有常胜将军,只有时刻保持清醒,尊重规律的人才能走的远一点。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