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知州讨好皇帝虚报产量,只好苦一苦百姓了

| 人围观 |

天目2025-11-11 17:36:58

    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宋太祖灭掉了南汉、准备用兵南唐,正是用钱的时节。但是从开宝四年起,天公就不作美,河南、河北地区因为连日大雨导致黄河决口,大雨的间歇又是旱灾,让靠天吃饭的农作物损失惨重。《宋史·太祖本纪》是这么评价这一年的:“是岁大饥。”
    大饥荒就自然缺钱,缺钱就要想办法找钱。于是,昌州(今重庆荣昌、大足、永川一带)的知州李佩就提出,他辖区内的七口盐井,本来每年可以生产27060斤,现在他可以增加18500斤,总数达到45560斤,比之前产能提升68%左右。
    我们不知道这个数字是通过什么方式计算出来的,但是宋太祖听到李佩这么能耐,非常开心,完全没办法拒绝。 
    蜀地远离海洋,周边也没有盐湖,好在当地要出产井盐,也就是用打井的方式,深掘地底下的盐泉,然后把这些卤水取出来以后,用蒸煮、过滤、净化等工序,制作出能够食用的盐。
    但是这种制盐的工艺经过几百年来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繁琐但是成熟的流程和体系。它只能依赖人工掘井和取卤水(庆历以后发明了竹筒活塞取水的半机械取水法),然后架锅烧柴煮水,“盐井浚深,鬻盐极苦,樵薪益贵,辇之甚艰”,制盐的工人非常辛苦。
    说白了,它的产能就只有这么点,在没有碾压式的先进机械设备介入的情况下,想要在一年之内陡然提升68%的产量,无异于天方夜谭。
    但是李佩已经把牛皮吹出去了,而且宋太祖已经答应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当然,要上的人并不是知州李佩,而是他治下的这些百姓。 
    稍有一点工作经验的人都能想到,在产能无法提升的情况下要上交这么多的盐,只有两个办法:找百姓多收钱去其他地方买盐来凑数,或者找百姓多收钱然后给朝廷汇报说已经把盐换成钱了方便交税。这两个办法的核心都是一样的:找百姓多收钱。李佩取消了盐工的工资,让所有的工人都参与义务劳动,这叫节流;他在朝廷规定的夏秋两税之外,额外收取了赋税,用来购买食盐充数,这叫开源。这种双管齐下的操作,让昌州的百姓顿时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民不习其事,甚以为苦,至破产不能偿其数”。好在宋朝没有实行严酷的户籍管理制度,百姓还能逃到其他州去,于是昌州的百姓“多流入他部”。拖累少、软肋小的百姓,还有机会搬家,可怜有些百姓不敢、也不具备搬家条件,只能留在昌州守着祖坟和祖业,苦兮兮地过着这样的日子。当人口越来越少,能够收上来的钱、粮也越来越少,昌州就只能以各种天灾人祸的理由拖欠,给朝廷打欠条。
  等李佩任期到了被调走以后,继任的知州发现这是一个名利双收的好办法,既能够在皇帝这里博得一个好印象,也能在百姓这里多收钱,反正收多少是他说了算,盈余的钱怎么分配也是他说了算,于是,昌州的这个残酷政策就一直执行了五年。
  到了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二月,有司给宋太宗上书反映了这个情况,说昌州的户口在逐年减少,而此前拖欠的盐、钱、粮眼看着确实还不上了,可以考虑均摊到周边的州县两税钱里,让大家帮忙着一起还。
    宋太宗说起来还算是有点良心,详细了解了始末以后,说:“若此,为患一也。”(真要这样的话,也是百姓的一大祸害。)大笔一挥,将昌州拖欠的盐、钱、粮都免除了,也不让其他州县来分摊。同时,他还很贴心地把昌州虚报的盐产量重新恢复到了最初的27060斤,把李佩虚报的份额全部废除。至此,困扰了昌州百姓五年的盐产量虚报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