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猫笔刀为什么被封号14天?——到底有哪些话我们不能说

| 人围观 |

天博老郑2025-11-11 17:37:16



这两天不少人发现知名内容创作者“猫笔刀”(又称“猫哥”)的账号被禁言14天。这位惯于日更、观点犀利、粉丝众多的创作者,为什么会因为一篇文章被短暂“停更”?这个事件背后,折射的是中国网络言论环境中,尤其是自媒体传播中正在愈发紧缩的“说话空间”。
一、事件回顾:封号并非偶然
猫笔刀日前在其公众号/社交平台发文,引用了一组“全国平均住房断供率为3.7%、高于2022年1.6%、部分三四线城市超过5%”的数据,并指出该数据来源于一份名为《2025年中国城市住房断供率研究》的报告,署名为某知名研究机构。结果,该机构公开澄清:并无该报告,亦无此类断供率数据。数据来源无法核实,内容广泛传播后引发平台或监管关注。随即,猫笔刀账号被禁言14天。
虽然目前没有官方声明明确“因该条原因”封号,但从时间节点与内容敏感性来看,这条“未经证实的数据”可能正是其被“暂停发声”的关键。
二、我们不能随便说的话题清单
在当前环境下,作为内容创作者、自媒体人,我们需要格外注意以下几类高风险话题/表达方式:
  1. 未经核实的数据、报告
    如果某个数据看起来“惊人”“爆炸性”,却无法查到原报告、无法查证机构名称,就存在高风险。传播此类内容,一旦被追溯责任,平台可能采取禁言、封号等措施。
  2. 假借“权威机构”冠名引用
    有时候一个“报告”似乎权威,但实际没有出处,也可能是“伪造”“剪辑”“拼凑”。若转发并引用,传播者也可能承担责任。
  3. 敏感话题、超出公开信息范围
    如经济金融指标、住房断供、国家政策、重大民生数据、系统性风险等,这些本身就是监管重点。若以“权威”“确定”口吻发布、预测、论断,更易引起监管关注。
  4. 煽动性/夸张性/引流型传播
    为了吸粉、刷流量、抢热点而用“爆料”“震惊”风格,甚至标题党、截图党,这类传播方式也被列为禁止或重点处置对象。监管部门已明确“不要造热点”“不要蹭热点”“不要带节奏”。
  5. 传播方式有问题
    比如大量转发群截图、无出处截图、二手转载、没有注明来源、疑似刷量或引导打赏等。平台责任+账号责任都会被追究。
  6. 利用 AI/深度合成/伪造内容
    随着技术发展,“假报告”“伪数据”“深度合成”成为监管重点。传播者如果不标识、不能说明来源,风险更大。
三、监管趋势:只会越来越严格
这几年,中国网络内容治理的脚步正在加快。以下几个趋势值得注意:
  • 2020年,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实施,明确指出“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和平台都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 2021年,监管进一步强调“自媒体、平台传播不得蹭热点、伪原创、造谣传谣”。平台责任、账号责任同时被强调。
  • 最近数据显示,仅2023年就有数万账户被关闭或禁言。公安部明确:对“网红大V”“造谣引流”“网络水军”活动依法从严处置。
  •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重点平台已清理违规信息数百万条、违规账号数十万。
  • 技术治理也在强化。学术研究指出,在微博等平台,谣言传播往往伴随高度互动性、热点炒作、用户参与激烈,且删除机制迅速。
这些趋势意味着:未来内容创作/传播的门槛在上升,不可控因素越来越多。
四、对内容生产者的建议:谨言慎行比“抢热点”更重要
  • 核实来源:遇到“重大数据”“权威报告”先别急发,查机构、查原文、查出处。
  • 明确标注:引用其他人的观点、数据时,注明出处或说明“据报道”“根据某机构披露”,避免绝对化表达。
  • 避免“断言式”传播敏感话题:如果是预测、分析、讨论性质内容,应使用“或许”“可能”“根据 … 推断”,而非“事实”“权威”之语气。
  • 审视传播方式:标题是否煽动、图片/截图是否清晰/是否大量转载无出处内容/是否为引流打赏而生产。
  • 保留素材、做好备份:被平台限流或禁言时,能够有完整记录、撤稿或说明;避免全部依赖平台账号。
  • 长期视角而非短期流量:抢流量可能带来短期红利,但一旦违规被处置,可能失去账号、品牌、信任。
  • 关注法规/平台规则变化:自媒体生态在变,规则也在更新,及时了解新规才能规避风险。
五、结语:被封不是偶然,而是提醒
猫笔刀被封号14天,看似偶发事件,实则是一个信号:在这条“内容传播链”中,权力、规则、责任三者都在起作用。信息传播的门槛在提高,宽松的“任性发声”时代或许正在淡出。
你有很多话想说,但你 可以说 的,比你 敢说 的,可能 还要少。面对海量的信息与传播红利,真正的挑战不在“能否发声”,而在“是否能稳住发声”。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