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在对峙期间,双方共计准备了3500多枚核弹瞄准对方,一旦擦枪走火,世界有可能跟着一起灭亡。
我们把时间拉回冷战源头。
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赴美国发表着名的铁幕演讲,他指出华沙、柏林、布达佩斯等历史名城已落入斯大林掌控,并称这是东正教文明对基督教文明的威胁。这番呼吁为冷战做了重要舆论铺垫。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国与苏联彻底撕破脸,冷战也由此正式开启。
冷战初期,美国信心爆棚,根本没把苏联放在眼里,原因很明确。苏联在二战中损失2700万人口,即便斯大林有意抗衡,实力也难以支撑。
1953年斯大林去世前,苏联始终采取战略防守姿态,而美国无论经济、工业还是军事指标均居世界第一。杜鲁门甚至直言美国是人类诞生以来出现的最强国家。再加上19世纪下半叶的电报、电话、收音机等重大发明多出自美国,美国便更没将苏联视作真正对手。
这种优势持续了10年。转折点出现在1957年艾森豪威尔总统执政。同年10月4日,苏联通过塔斯社宣布成功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这颗卫星仅半米直径,本质是在电池的发报机加上几根破天线。但这却让美国人震惊,因为他直接证明苏联在关键科技领域已实现领先。
1957年11月3日,苏联完成了一项震惊世界的壮举,那就是将一条狗送入了太空。这一消息让美国上下都陷入了巨大震动。在当时人类对卫星技术尚且处于摸索阶段的年代,苏联能实现送生物进入太空的跨越,这不仅打破了美国的科技优越感,甚至让部分美国人开始怀疑资本主义制度的竞争优势。彼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看到苏联搞出了卫星,他当时就对他的秘书说了一句话,那就是他现在想把美国国家预算局那个局长给他绞死,因为他没给科技领域多加预算。
更夸张的是,当时由国际法专家严肃的向美国政府提议,趁苏联在航天领域还没走太远,赶紧和对方签订战略性和平协议,否则等苏联发展壮大,恐怕就不会再愿意坐下来谈判了。这种恐慌并非无的放矢。美国人的恐惧十分真切,因为他们头顶上真的有苏联的航天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从美国国土上空飞过。既然苏联能把火箭送入外太空,那用同样的技术将武器打到美国自然也不在话下。
苏联看似科技领先,但实际上只是虚胖。美苏双方的战略实力差距对比仍然大得很。比如说洲际导弹是5:1,远程战略轰炸机是8:1,到了核弹头这个领域,差距就更大,是17:1,更别提民生基础什么的。
彼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也明白,与美国正面抗衡几乎不可能,但是美苏抗衡的这个势头,整个这个局面又已经形成了,那怎么办呢?所以赫鲁晓夫一直讲,说这个就像两条狗相遇,其实打架谁打赢了的关键是看架势,也就是比谁最会吹牛,人越虚的时候就越喜欢从别的地方找存在感。
赫鲁晓夫给自己找了一个好欺负的对手,那就是新上任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要知道,在当时的国际政治当中,也是有那种鄙视链的。比如说斯大林就看不起杜鲁门,因为他是和罗斯福一辈的,你算个什么东西?你是罗斯福的跟班好不好?所以赫鲁晓夫也看不起刚上任的肯尼迪。在赫鲁晓夫看来,你肯尼迪算什么东西?小毛孩子?
确实,肯尼迪也是个小毛孩子,就是他原来没有什么政治经验。赫鲁晓夫认为他为什么能当总统呢?两个原因,第一,他自己有很大的政治魅力,第二个原因是他老爹有钱,老爹是拿钱把他拱上位的。
那么,古巴导弹危机到底怎么开始的呢?话说有一天,赫鲁晓夫在老家乌克兰的度假别墅里面,他推开窗户,远望群山,他看着一个地方,也想起了肯尼迪说过的地方,那个地方就是土耳其。他心里知道,此时的土耳其有无数美国部署的核弹头正指着苏联。如果你翻开当时的世界地图,你就会发现土耳其就在苏联的家门口。一想到这件事,就让赫鲁晓夫很没面子。那怎么办呢?他沉思良久,突然一转头跟身边的人说,要不我们把自己的导弹也布到美国家门口去吧,布到古巴去吧,古巴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就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对面,如果不到他家门口,这可比土耳其距离我们苏联还近。等于是美国人拿小刀子捅着我的腰眼,我现在也有一把锥子能捅进美国人的屁股。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古巴一直都是美国人的后院,很多有钱人炫耀的资本就是去古巴度假。那比如美国总统肯尼迪年轻的时候就经常去古巴旅游,因为那个时候美国人在古巴领导人巴蒂斯坦,国内很开明。但在1959年的时候,古巴国内动乱,这个美国傀儡竟然被人给推翻了,而推翻他的革命者叫卡斯特罗,新上任的领导者在革命成功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出访美国,而且卡斯特罗到美国之后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独特的领导气质,再加上脸上一圈的大胡子,这种抑郁气质直接迷得美国小姑娘春心荡漾,总之就是气质非常的酷,而且在美国引发了一场卡斯特罗热的旋风。虽然美国民间喜欢卡斯特罗,但是美国政坛却不欢迎他。
卡斯特罗在美国待了足足10天。美国始终对卡斯特罗持排斥态度,认为卡斯特罗是独 裁.者,而古巴作为紧邻美国的小国,卡斯特罗意识到难以独立维持,若不依附另一个强权政权,生存将举步维艰。
因此,1961年,卡斯特罗被迫转向向苏联。这一选择让美国更将卡斯特罗视为眼中钉。
同年,肯尼迪搞了一场特殊行动,名叫珠湾登陆,就是美国政府出钱、出枪、出装备,支持一批古巴的流亡者,让他们登陆珠湾。去推翻卡斯特罗政权,但结果却被卡斯特罗打的落花流水,大量登陆人员被俘,美国还倒赔了6200万比索的赔偿,这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的战争赔款。这件事的发生让美国和古巴的关系更加冷了。
回到赫鲁晓夫这里,彼时古巴成了苏联的小弟。很快,赫鲁晓夫批准了一项名叫阿纳泽尔的计划,计划中共计162枚核弹头被秘密运往了古巴,其中包括60枚中程弹道导弹,80枚短程巡航导弹以及大量的轰炸机和导弹车。更夸张的是,赫鲁晓夫还秘密授权驻古巴苏军最高指挥官普列耶夫将军,承诺美军登陆且与莫斯科通信中断,可自行决定使用战术核武器。此时的美国对这场秘密部署毫无察觉,情报部门仅预估古巴境内仅有几百名苏军,完全没意识到战术核武器的存在。
直到1962年10月14日,美军U2侦察机在古巴西部圣克里斯托瓦尔上空拍下惊晰照片,照片中而12导弹发射架的轮廓让华盛顿陷入震动。
1962年10月16日,中央情报局将拍摄的照片放到了肯尼迪的办公桌上,肯尼迪看到照片如遭雷击。此时的肯尼迪正陷入女友玛丽莲梦露的死亡之谜中,看到照片后,他的心情就更糟糕了,他小声呢喃道,这赫鲁晓夫真是一头蠢猪,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上,空军参谋长李梅上将力主彻底空袭摧毁导弹基地,认为只有强硬打击才能遏制苏联。法拉则担忧空袭会直接触发核战争,并建议通过海上隔离阻止苏联继续运输武器。经过4天博弈,肯尼迪最终选择后者。
10月22日晚,肯尼迪通过电视向全国发表讲话,公开苏联在古巴部署进攻性导弹的事实,并宣布从10月24日起对古巴实施海上隔离,所有驶向古巴的可疑船只都将被拦截检查。话音刚落,美军即刻进入二级战备,这是冷战期间美军唯一一次达到该战备级别,全球3500枚核弹头进入就绪状态,9万陆军在佛罗里达集结待命,随时准备登陆古巴。
10月23日,赫鲁晓夫的回应迅速且强硬,他在声明中控斥美国的封锁是海盗行为,下令苏联货轮继续向古巴航行,同时要求驻古巴苏军加速导弹组装。
10月24日,美国海军在古巴州。突围500海里处拉起隔离线,90艘军舰严阵以待,舰载雷达锁定每一艘靠近的船只。当几艘苏联货轮逐渐接近隔离线时,全球目光都聚焦在这片海域。赫鲁晓夫在最后时刻下令部分载有核弹头的货轮掉头,但仍有16艘货轮坚持前进,其中布加勒斯特号邮轮甚至突破封锁抵达古巴。
消息传回,美国舆论哗然,不少民众开始抢购物资,担心核战争随时爆发。
其实局势走到这步,双方都是给对方留着小心。比如美国人宣布封锁,这个时候还用的并不是军事上封锁的那个词,用的是叫隔离检疫,就是看看你船上有什么不好的动植物,带来什么寄生虫,到我们国家用的是这个词。赫鲁晓夫也不遑多让。比如说美国人一宣布封锁,马上下令所有正在开向古巴港口的那些船,只要船上带着军事装备,全部给我返航。而冲破封锁的游轮,其实全都是民用货轮。
还有苏联那个真理豹,头一天还是什么坚决挫败美帝国主义的阴谋,到了第二天就改成了坚决不要打仗,一定要理智。
通过这里可以看到,两国虽都在博弈,但处处都留着小心。毕竟这次事件牵动的人员太多,所以很难不发生意外。
10月27日,黑色星期六,危机达最凶险时刻。当天发生了多起惊险事件,其中一件与两架飞机有关。
第一架飞机,按美方说法,它是去大气层采集空气样本,说的像气象气球一样,实则仍是侦察机。他从美国阿拉斯加基地起飞后,导航系统突然失效,随即迷航,误入苏联境内。要知道,那是何等敏感的时刻,美方突然派这类侦察机进入苏联领土,意图何在?当时不少苏联军官当即要求起飞拦截,最终赫鲁晓夫出面制止,他推测这或许是迷航。他之所以坚决阻止,是因为当时美军所有升空的飞机都可能携带核武器,一旦拦截误判,后果不堪设想。事实上,当时美军的战略警戒级别已提升至极高水平,空中始终有60架已升空的B52轰炸机,且均携带核弹头。美国本土还有2800余枚核弹头处于待发射状态,可随时启动。赫鲁晓夫很清楚,眼前这架飞机万一真是轰炸机呢?虽说战术核弹头威力稍弱,却有个关键区别,它无需美国总统授权,飞行员自可决定是否使用。若飞行员一时冲动,后果将无法挽回。正因如此,赫鲁晓夫才决定不拦截。这一切都发生在那个星期六。
同一天,美军一架侦察机在古巴上空被击落。按照美方原有的预案,若侦察机被击落,即意味着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基地已具备作战能力,届时击落侦察机的基地将遭到美军摧毁式打击。如今侦察机真的被击落了,美方是否要按预案行动?肯尼迪斟酌后决定忍下这口气,他判断这很可能是一次误伤。事实也的确如此,这并非克里姆林宫的指令,而是古巴当地苏军战地指挥官。擅自下令,若当时因此引发大战,局势能否控制,没人能预料。
同样是在这个黑色星期六,海上的一艘苏联潜艇也遭遇了险情。美军海军发现这艘潜艇后,用深水炸弹对其进行了试探性警示。美方事后称使用的并非攻击性炸弹,只是隐形用弹,仅声音巨大用以恐吓,但实际效果却极具冲击力。接连的爆炸声让潜艇内的苏军官兵惊恐不已。此时,潜艇本身已出现故障,电力耗尽,各类机械也因老化开始失灵。面对外界不断的爆炸声,他们完全不清楚美军的意图。此时,潜艇内温度骤升至50°,柴油废气弥漫,船员们在缺氧中头晕目眩,与莫斯科的通讯早已中断超过24小时。警长萨维斯基在黑暗中嘶吼,认定核战争已经爆发,当即下令准备发射核鱼雷。他还喊道,我们会战死,但我们的血会流在一起。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副艇长瓦西里阿尔西波夫却坚决反对。他冷静地指出,没有莫斯科的明确命令,我们无权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最终,硬是说服众人让潜艇浮出水面,这场可能触发核海战的危机才得以化解。阿尔西波夫也因此被历史学家称为“拯救世界的人”。潜艇浮出水面后,海军把电话打到了美国白宫,美国总统肯尼迪接过电话后立即大吼说,赶紧放人,什么也不要查,什么也不要动。就这样,这艘核潜艇又再一次下浮,并顺利返回苏联。
当晚,肯尼迪为求应对之策,连夜致电已退休的前任总统杜鲁门与前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两位前辈的指点下,他决定采取缓和状态,息事宁人,下令连夜从土耳其撤走核弹。赫鲁晓夫这边同样被惊出一身冷汗。
由于当时尚未建立元首红色热线,他直接下令苏联向全球广播,内容核心是呼吁和平解决争端,保持克制冷静,显然也是虚惊一场。
这场危机过后,世界各国为应对突发状况,降低沟通成本,在危机结束的一年后,也就是1963年,世界各国正式设立了总统红色热线,方便两国元首直接通话,以此避免类似的沟通障碍再次引发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的爆发,给所有大国敲响警钟,它深刻告诫我们,大国角力必须恪守分寸,任何一次微小的冲突都可能成为引爆灾难的导火索。各国固然都有不可触碰的核心底线,但更需保持畅通的沟通。唯有如此,才能守住核武器时代的终极安全底线。
最后还有个幽默笑话,就是经历古巴导弹危机之后,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化敌为友,还成了朋友。总统红色热线设立完成后,赫鲁晓夫还打电话来邀请肯尼迪前往苏联来尝一尝在乌克兰老家正宗的葡萄酒,肯尼迪也欣然答应。但是就在3个月后,肯尼迪就出了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