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为何在二战最后岁月,德军宁可向英美投降,也要在东线死磕苏联红军的进攻?
第一,在意识形态方面,德国更认可英美,而不认可苏联。
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在战争的最后岁月里,纳粹德国想通过媾和的方式在西线结束战争,根据后来历史学家的研究,在德国投降之前,英美曾和德国举行了秘密谈判。比如1945年4月下旬,德国外交部长宾特洛夫、希姆莱等人由瑞典当局的官员搭线和英美会谈。德国代表希姆莱还希望向艾森豪威尔传达德国政府的想法,允许西线德军投降,然后让德军到东线抗击苏联进攻。
但是在东线,苏军和德军的激战打的非常激烈,苏联和德国没有什么秘密谈判,从东普鲁士战役、库尔兰战役到柏林战役,德军在战争的最后岁月里仍然拼死抗击苏联进攻。
出现这种奇特现象的原因在于德国认可西方的意识形态,而不认可苏联的意识形态。德国和苏联的战争更多的带有意识形态对抗的色彩,而德国和英美之间的战争没有意识形态对抗的色彩,其更多的是国家利益之间的对抗。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差异让德国宁可抱英美大腿举行秘密谈判,也不愿意同苏联和谈。
第二,英美盟军物资充足,英美优待德军俘虏,而苏军虐待德军俘虏。
二战时期英美联盟和苏军对德军战俘态度的不同,决定了德国宁可选择向英美投降,也要和苏军死磕到底。
根据战后统计,
美国在二战时期俘虏了30万德军,而美国由于物资充沛,战火没能烧到德国本土的原因,能相对规范的执行《日内瓦公约》。德军战俘被美军俘虏后,由美国船只送到本土管理。德国战俘在美国本土有一定的自由住宿,饮食条件好,还可以报考大学,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英国本土被德国人炸得千疮百孔,但英国对待德军的战俘也能基本遵循《日内瓦公约》的规范。
而苏联红军对德军战俘的态度就远远不如英美。在莫斯科战役中,苏联红军俘虏了一批德军,苏军将这些德军押送到后方去挖煤、伐木等苦力工作,很多人饿死、冻死在冰天雪地里,有血债的德军俘虏被苏军枪决。苏军还对德军战俘实施人格摧毁。1944年7月,苏军将57000多名德军战俘拉到莫斯科大街上,走在前面的是19位德国将军。莫斯科老百姓对游街失踪的德国战俘投掷杂物,在一旁负责押送的苏军官兵。也没有实质性制止。
英美优待德军俘虏,而苏军虐待德军俘虏。这种差别就迫使德军只能在东线采取死战到底的方式,德军官兵宁可战死,也不愿意落入苏联红军的手中。
第三,德国人对苏联民众的残酷屠杀,使得德军害怕苏军报复德军。
这种心态也使得德军在东线和苏军死战到底。德军在东线对苏联军民展开了极其残忍的大屠杀。比如,1941年9月,德军占领基辅,为了报复苏军的抵抗,德军在基辅地区对平民和战俘展开屠杀,先后有15万苏联人被德军残忍杀害。1941年9月29日到9月30日这两天,德军就在基辅屠杀了33000多人,其屠杀暴行程度丝毫不亚于日军。德军占领塞瓦斯托波尔后,对城内平面大开杀戒,在德军占领三个月的时间里,德军屠杀了14万平民,占领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就屠杀了20多万平民,德军在波罗地海屠杀60多万人。在斯大林格勒德军屠杀了24万人。
德国不顾国际法,公然炮击斯大林格勒的村庄。在德军占领区,德军学习日军实施“三光政策”,以清剿游击队的名义屠杀了数百万苏联平民。
上述德军的屠杀暴行激起了苏联红军对德国人的无比仇恨。一个名叫艾伦堡的苏联犹太作家在报纸上号召苏军对德军的屠杀展开以血还血的报复行动。苏军的报复包括对德国村庄的平民实施报复。聂米尔斯多夫村是苏联进入德国境内后碰到的一个村子。苏军报复德军的屠杀,对德国村庄的平民展开行动。苏军杀了整个村子里的74名德国人。在东南方向的苏岑瓦尔德村,苏军屠杀了90多名德国平民,对德国妇女实施报复。
在德军占领的西利西亚波拉美尼亚地区,苏军对当地的德国妇女展开性侵害的报复。
根据后来披露的史料看,某些妇女曾数次一天被性侵害几十次。这些史料可能有夸大的成分,但苏军对德国妇女的报复是不争的事实。
整体来说,虽然苏联红军的部分行为也违反《日内瓦公约》,但站在当时苏联红军官兵作战的环境中看,苛求苏军善待德军战俘,不采取任何报复行动,似乎是一种“上帝视角”。希特勒侵略苏联战争不仅屠杀了2000万苏联百姓,还让自己的百姓成为苏军报复的对象。希特勒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些德国平民成为希特勒侵略战争的牺牲品。而当时的德国也不可能反思苏军为何报复德国平民。在希特勒当局的洗脑下,不明白侵略战争真相的德国平民都在战争最后时报名参军,以抵抗所谓的“苏联侵略”。为了避免苏军的报复行动,德军在东线大都选择抵抗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