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后,大业十二年(616),杨广不顾臣下劝阻,一意孤行离开洛阳,又到了江都。这是他的第三次江都巡游。到大业十四年(618)江都兵变而亡,杨广再也没有回过关中。
作为皇帝,长期离开国都(“远去京国”),这件事颇不寻常。杨广这样做,史家分析有多重原因,包括想远离关陇集团、喜欢江南生活等。其实,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曾经雄才大略的杨广已经心态大变,丧失了治理国家的信心和激情。
大业十年(614)是不寻常的一年。年初,杨广亲率大军,进行了第三次征辽。这一次,高句丽没有顶住(或者还是一种策略?),七月,高句丽王高元派使者送隋叛臣斛斯政到辽东城,上表乞降。彼时,国内已经叛乱频频,杨广就坡下驴,接受了降表,班师回朝。
杨广一行于十月回到洛阳,当月又到了大兴城。在京师,杨广做了两件事情,一是施用酷刑处死了斛斯政,还命百官吃了他的肉,以解心头之恨。二是在南郊搞了一次祭天大典。十二月,杨广离开大兴城,又来到了洛阳,一住就是两年。
期间接连发生了几件大事。
一是大业十一年(615),春正月,杨广大宴群臣,突厥、新罗等二十余国都派遣使者朝拜进贡。但热闹之状已大不如前,尤其是刚被“征服”的高句丽并没有派人来,大大伤了杨广的面子。杨广非常生气,却又无可奈何。
二是当年三月,由于“李氏当为天子”之谶语盛传,杨广狐疑之下,加之宇文述公报私仇,罗织罪名,于是下令诛杀郕国公李浑,还有自己的外甥女婿李敏。这一场冤案,造成了隋王朝统治阶层的进一步撕裂。
三是八月,杨广北巡塞北,遭突厥始毕可汗率骑兵围困雁门,几乎命丧塞外。所幸和亲公主义成果断出手相助,始毕可汗才撤围而去。
下一步去往哪里?
当时就有老臣苏威建议杨广驾返京师大兴城,以安人心。惊魂未定的杨广闻之,面露难色。佞臣宇文述揣测杨广心思,奏请返还东都,杨广借此台阶,又回到了洛阳。经此一役,杨广的威望进一步低落,而他自己胸怀天下,改造世界的雄心壮志业已荡然无存,情绪也降至了最低点。
这时的隋朝大地,已是烽烟四起,甚至有“天下十分之九为盗贼”的说法。据统计,隋末起义多达260路。眼看形势难以控制,大业十二年(616),杨广决定离开东都洛阳,去往江都扬州。这一走,实际上就是为了逃避。
在处死了数位劝阻他南下的谏臣之后,杨广率百官于当年九月到了扬州。
到了大业十三年(617),全国各地烽烟四起,叛乱愈演愈烈。
四月份,李密以义军领袖的身份发布檄文,列举炀帝十大罪状,号召民众起义,震动天下。
五月份,杨广的表哥李渊在太原起兵,十一月,李渊兵进京师,遥尊炀帝为太上皇,立太子之子代王杨侑为皇帝,改年号义宁。
此时的杨广,深感无力掌控父皇打下的江山,内心已生割据之意。他召集群臣,商讨迁都丹阳,即陈都建康(现在的南京)事宜。此议遭到右后卫大将军赵才等人的力阻。但最终,杨广还是决心迁都江南,希望最后能求得划江而据的格局。杨广甚至跟萧皇后说,即使亡了国,他还可以和皇后过上陈后主帝后那样乐不思蜀的逍遥日子。
事实证明,杨广想得过于乐观了。

大业十四年(618),即义宁二年,宇文化及率禁卫军在江都起兵,缢杀杨广。幸免于难的萧皇后用床板做了个简易的棺材把他殡葬于流珠堂。
宇文化及离开后,留守的右御卫将军陈稜将炀帝安葬于吴公台,据说入殓时杨广容貌栩栩如生,令人惊异不已。
大唐平定江南后,改葬杨广于雷塘。后来有传说杨广的遗体被运回关中葬埋于武功洛阳村,与父母长眠的泰陵遥遥相望。最后证明这里只是衣冠冢。
历史虽不容假设,但后来人还是有话说。唐太宗李世民就说到,如果隋炀帝不离开关中,也不会亡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陈寅恪先生更是将隋炀帝和唐高祖对比:“与夫隋炀帝远游江左,所以丧其邦;唐高祖速据关中,所以成帝业。”陈先生认为,隋炀帝的亡国和他长期离开首都关系密切。
这样看来,隋炀帝杨广于大业十年离开京师且再未回返之举,恐怕是他统治后期的最大败笔了。